第5版:新力量

《猎物》:一种体验式写作

■霍 艳

关注孟小书朋友圈的人,很容易被她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她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冒险,自然山川天涯海角,以及各种现代都市生活的场景,都是她人生经验、写作经验的策源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她还会出现在黎巴嫩难民营和东格陵兰岛,关注欧洲难民危机和因纽特人文明的消逝。与那些在朋友圈高谈阔论文学又谈不出什么新意的人相比,孟小书总是处于话不多、重行动的状态中。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她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主动走出去。她在国外接受教育,语言可以畅通交流。她生活环境不错,可以支撑她去体验别样人生。这三个条件也使得孟小书的写作与当下流行的那种青年写作相区别,她的创作是主动敞开、充分交流、关心全球性普遍议题的,而不是那些常见的自我封闭、纠结于情绪的个体故事。

孟小书的创作或许可以命名为“体验式写作”。她作品里那些搞摇滚、搞电影的主人公都有她的影子,她也曾把自己车祸的经历写成了小说。《猎物》也一样,《狩猎》《白色长颈鹿》两篇涉及非洲狩猎,整个过程、场景让人惊讶,那些只出现在短视频和小红书分享里的内容变成了文字,保留画面感的同时也描摹了狩猎者的真实心情,并非新奇、刺激,而是充满恐惧,因为在茂密的丛林中很容易感受到如果没有枪支、汽车这些装备的保护,人也是猎物之一。这部作品的诞生正是源于孟小书在看了非洲狩猎的纪录片后大为震撼,然后去非洲待了一个月,深入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并非仅仅依靠想象,而是把自己代入其中。

如果只停留在体验这一步,就会变成“假扮式写作”。近年快递小哥、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群体受到关注,就有年轻作家跑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但依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揣度他们,并没能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只是靠这种假扮和身份反差来引发讨论。

所以体验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将体验到的人和事与自己切身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孟小书看到狩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网络世界,在网络上人们展现自己、经营自己,却被当成猎杀的对象,一旦失去了匿名制、MCN机构的保护,人也会被道德杀戮到体无完肤。而那些看似掌握审判权、主动权的网友们,实际也被大数据、平台当作猎物精心投喂,不断灌输给他们想看的东西。互联网如同森林一样,有着一张巨大且复杂的食物链,网红是猎物,网友是猎人,网友又是平台的猎物,网红也在按网友的喜好经营自己、吸引他们,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而且看似人类能掌控网络世界,其实不然,小说里有一个细节,Leila之所以遭到网暴是因为没能及时删除打猎视频,而没删掉的原因是当地下大雨导致酒店网络被冲断,一个普通的停电就能造成对于网络失去控制,最后演变为一场暴力事件,这在一个标榜现代化的世界,是难以想象却又真实存在的。

孟小书的创作还有着丰富的异域性和世界视野。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努力走向世界,将景观、人文与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的研读、遗迹的追寻、寻常生活的拜访、与当地人的交流、在社交软件上的潜伏,来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孟小书的创作正是如此,她不光有描写国外生活的非虚构作品《因纽特人的啤酒罐——东格陵兰手札》《被战争驱赶的人们——黎巴嫩难民营手札》,《猎物》里三个故事也都发生在国外,两篇在非洲,一篇在东南亚。自由穿梭于东西方文化的孟小书本就对世界的不同角落有所关注,但她不是抱着猎奇心态,而是努力融入他们生活,从当地人身上找出与我们的相似之处,把这些地方写得亲切而熟悉。

如果要说些许不足,《猎物》里涉及到了网络暴力、电信诈骗、容貌焦虑等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带出了人性的复杂,但有些话题还可以再深入,比如《白色长颈鹿》一篇提到Leila参加又退出了“绿色和平”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激进行为在国际上引发的争议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其实可以再挖掘下去。

孟小书身上有着一种难得的松弛感,但她的作品里又能体现出细腻的情绪,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感。这在她散文里尤其突出,她有一篇文章写父亲喝酒的故事,尽管这件事情在文坛已经颇具盛名,甚至有本书就叫《老孟那些酒事儿》,但从女儿嘴里叙述出来却是别有趣味,别人陪老孟喝是为了让老孟高兴,而孟小书是通过观察父亲喝酒来判断他的心情和健康程度,“此刻,我爸的眼睛也不扫描其他桌的方向,静等着他那一杯酒。服务员很快就将那一杯带着冰霜的、覆盖一层浅浅白色沫子的啤酒放到了我爸面前,在他端起酒杯的那一刻,我给他拍了张照片。我很感动,因为这说明他真的康复了”。喝酒从一种不良习惯变成了一种生命力复苏的体现,血浓于水的亲情加上孟小书特有的敏感,造就了这个细节的丰满。

在十年前,我就为孟小书写过一篇评论,指出她和当时“80后”作家从成长背景到具体创作的诸多不同。后来当我得知她成为一名文学编辑以后,怕她选择了一条稳妥的道路,被日复一日的看稿子、改稿子以及文坛的人际交往所消磨,失去曾经的鲜活。但看了最新的《猎物》,我发现这种担心多余了,她并不是一个会被束缚住的人,依然千方百计地想要走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然后用文字对这些新鲜的、生机勃勃的经验进行转化,并融入自己的反思。而这也是新媒体时代,文学最有可能超越短视频的地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青年学者)

2025-02-21 ■霍 艳 1 1 文艺报 content78220.html 1 《猎物》:一种体验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