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

呈现生活之美

——读《故乡的秋夜》

《故乡的秋夜》,蒋殊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

□武 歆

蒋殊的散文集《故乡的秋夜》是“试卷里的名家美文”系列中的一部,它选取了作家蒋殊在10年间(2013年-2023年)被选入试卷和中国散文年度选本的优秀作品。为何要编辑这样一套丛书?又为何选取蒋殊的散文?编选者给出了答案——“蒋殊的文字优美且沉静,感情细腻而丰富,适合中学生作为课外读物,以提升文字鉴赏力和审美力。”应该说,编选者选对了人,也选对了文。

《故乡的秋夜》共有20篇文章。每篇文章的字数大约三四千字,有的文章甚至更短。由于是针对中学生读者编选,所以每篇文章除了开篇设有“作家导读”之外,还会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加以标注,以此提示学生特别留意。

给学生阅读的作品,要有更高标准,这同时也意味着对作家作品的要求更高。优秀的文学作品有着更高的标杆,在一篇文章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仅从两个标准加以阐述。首先,在“写什么”的标准下,要求作品能够提供“新的审美经验”;在“怎么写”的标准下,首要的便是对“语言”有苛刻要求。我读过蒋殊的作品,也写过相关评论,对蒋殊的作品较为熟悉。然而,在阅读面向中学生的《故乡的秋夜》散文集时,依旧感触颇多。

还是先说“语言”。蒋殊的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浅浅的,淡淡的,充满内在韵味,读来回味无穷。比如打头阵的《故乡的秋夜》,文章开头的段落是这样的——“车子停在一片玉米地旁。放眼望去,我认识的树,都老了;老了的房子,依旧在老地方。”这样的文字,是经过作家精心打磨的,在不动声色的纯白的叙述中,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舒缓惆怅的情绪中,充满了忆旧的氛围。语言干净、简洁,但不能因为简洁而丧失内蕴。还是在《故乡的秋夜》中,比如这样的文字,“我小心叫声‘叔’,他眼神疑惑,浅浅作答”;还比如,“时间过去大半年了,她的泪水依旧肆意,有些便顺势裹进她的皱纹里”;再比如,“她露着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咬着一只梨爽朗大笑”。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讲述,的确能够让人掩卷回味。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对于在叙事进程中要描述什么,有着自己明确的观点:“我们必须把身边陌生的街道、物品、树林、湖泊和山峦,都列进一份详细而完整的清单,这样它们才能成为宇宙中可以被感知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家在文章中,除了关注“人”之外,还应该关注生活中的众多事物。这些事物无论是否拥有生命,但在作家的笔下,都会成为“呼吸的人”。因为它们与人类一起,共同形成了世界的容貌。

蒋殊在讲述“人的命运”之外,还把更多的笔墨关切到生活的角角落落,并且细致地加以描述。在《犹记兴家机杼声》中,我们读到——“口袋匠自然要先从选牛羊毛开始。据说最好的毛是牦牛腹部的毛,柔软而坚韧。牛毛制成的口袋因为牢固且透气,用其贮存的粮食不会受潮发霉,还可以防止老鼠虫子叮咬。不管牛毛还是羊毛,一条口袋,都要经历三个过程,那就是弹毛、纺线、织布。”在《寻找史铁生》中——“我无数次站定,静听,但再也听不到一丝可以代表荒芜的响动,蜂儿、瓢虫、蝉蜕、蚂蚁,不知道是藏起来了,还是被今天的现代声息赶走了。我宁可相信,它们还是跟着史铁生走了。”在不疾不徐的叙事中,传递着自然与生活的信息,使得文章的“人”,不再是“孤单的人”,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提供“新的审美经验”,是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如何呈现“新的审美经验”,首先就得理解“美的来源”。蒋殊始终把“生活美学”注入写作思考中,并成为写作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她的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太多的日常生活;而那些朴素的日常生活,又是那样的纯美而动人。譬如在《无人捡拾的柴火》,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围在柴火营造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话,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还有在《犹记兴家机杼声》中的讲述,“固阳的冬天可以把牲畜冻死,也自然生出许多与牛羊毛相关的行当与手艺,比如毡匠、比如口袋匠等。离家后的少年康拉柱跟着乡邻寻寻觅觅,历经艰难与哀求,投身在一位口袋匠门下。”以及“口袋匠”的“诗画美学”,“……《甘肃竹枝词》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男捻羊毛女耕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看来,男子捻羊毛,是那个年代男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技艺。只是不知道固阳的土地上,捻羊毛的美少年们高声唱的是长歌民调,还是漫瀚调。”

同样,生活中的悲伤和苦痛,通过文学的讲述,依然能够呈现生活之美。比如在《寻找史铁生》一文中,蒋殊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这些深深浅浅的疼痛,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史铁生帮我们理了出来,便让这疼痛成了我们共同的疼痛。”以及“我想说,我在寻找一些疼痛。我认为,疼痛有时候可以治愈另一些疼痛”。

正如评论家所说,“蒋殊的散文犹如雪山般纯净,细节丰富。她的文字是往深处切,往人性深处扎,不经意间流露出细腻的情感,让人动容”。我想,这就是读者喜爱她作品的原因吧。

(作者系天津市作协副主席)

2025-02-24 ——读《故乡的秋夜》 1 1 文艺报 content78250.html 1 呈现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