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鹏波
题记:春暖花开时节,今年首期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以“文学e路同行——欢迎网络作家回家”为主题在京举行,邀请了自全国各地的48位网络作家“回家”看看。3天行程中,网络作家们参加“春天一堂课”“走进文学史”“文学馆畅谈:全媒体时代的文学表达”“网络作家进校园”“网络文学圆桌派”“穿越时光的邂逅”“文学一家人”等活动,留下了美好记忆。
“没耽搁你考北大,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多年以后,网络作家意千重会想起那个走进北京大学的上午,她意外地遇见了一枚年轻粉丝。在散场的忙乱中,一位自称读她的网文,长大的北大学生主动向她介绍自己,并表达了对她作品的喜爱。
当天下午,意千重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则标题为“那个沉迷网文的小女孩长大在北大追星了”的小红书推文,并配文——“发视频的同学,我猜就是那位来和我说,高中一直在看我小说的小姐妹。没耽搁你考北大,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我顺藤摸瓜找到这位小红书博主、北大研一学生KK。KK表示,见到意千重本人特别开心。她看到小红书上有人发了活动推送的截图后,找到了原始微信文章,并与清华好友麦子相约第二天一同前去,两人八点多就到了。
“我们看到推送就想要不要报名,众所周知北大好多活动都要报名,结果没找到报名渠道,就直接去了。”事实上,正是因为去得早,两人在前排就座。如果晚了就只能站着,现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很多网络作家事后回忆,他们都想不到进校园活动会这么受欢迎。
“意千重的所有书我都看过,我很喜欢古言,最喜欢的是《世婚》。”KK说。麦子则告诉记者,自己当年通过MP3上小小的屏幕偷偷追读天下归元、水千丞等网络作家的作品,后来在大学时买实体书以示支持。
“现场听了他们很有干货且很真诚的发言,尤其是讲自己创作生命和历程的时候,就感觉形象更立体和鲜活了。”谈到见到作家真人有何感受,麦子表示,以前关注网络作家的作品更多,对真人的关注仅限于网络,“他们签名和合照的时候,都很亲切,更深地共情了追星的心理”。
网络文学作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形式,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但似乎仍然没有得到主流文化的完全认可。就像KK说的,当年的她有一种将读言情小说污名化的心理,认为那是“坏孩子”做的事情,“可是我管不住自己,所以偷偷看,别人都不知道我沉迷小说”。因为努力学习,KK通过保研来到了北京大学,但她从未想过在最高学府能见到自己喜欢的网络作家。
“我真的来到了曾经的梦想(北大),这是我所认知的主流,结果主流还把我喜欢的网文作者请来了,这是认可的姿态。”为此,KK很想回过头去拥抱那个因偷偷看网文而自责的自己。“所有的爱好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看了这么多年网络小说,它给我的并不是占用时间、消解思维;可能也有吧,但人终将面对诱惑,人也需要娱乐、需要放松。”
会上,网络作家们敞开心怀,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其中水千丞说创作者要“相信自己的主体性”,要以在行业里“不下桌”为目标,这让KK和麦子都深受感动。麦子联想到自己的写作经历,往往是瞻前顾后,老是考虑别人会不会喜欢,她在会后醒悟到:“其实作为创作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值得重视。”
一个多么美好的上午,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化之间的距离就这样被悄然拉近。意千重与KK的相遇、水千丞与麦子的相知,不仅是粉丝“追星”式的邂逅,更是网络文学在新时代得到认可的生动写照。
曾经,网络文学似乎颇为小众,而如今它正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有力见证。“每次看到年轻的书友,都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正如意千重所说,“小说的‘三观’一定要正,不能把人带歪了。网文对孩子来说,应该起到一个寓教于乐的作用: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愉悦中产生文化自信。”
网络文学为像KK、麦子这样的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网络作家们的努力与创新,带给他们慰藉与感动,正激励着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也相信,网络文学一定会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为年轻人的心灵播撒更多幸福的种子。
“活动太紧凑,没时间码字呀”
“写得好”,凌晨5点,参加“文学e路同行——欢迎网络作家回家”作家活动周的网络作家冰天跃马行给我发微信,并附上我前一天写的改稿会新闻链接。我正在昏睡中,直到接近7点才迷迷糊糊地看到这则消息。令我意外的不是她的夸赞,而是她发消息的时间:5:00 。我脑海中瞬间冒出很多疑问——因为白天参加活动兴奋了,失眠?因为出差恋床,醒早了?还是……在一个“捂脸”的表情后,我给她发了条消息,表达我的困惑:“怎么起这么早”。“活动太紧凑,没时间码字呀”,这时我才恍然:这是早起码字呢。
与传统作家不同,网络作家几乎每天都有写作任务,如果事务繁忙,他们需要提前做好合理安排,为写作挤出时间。这也是我多次参加网络文学活动后的经验总结:即便出差在外,他们也要照常更新。有时候,某位网络作家突然不见了,或请假缺席某场不太重要的活动,一打听,都说码字去了。“码字去了”,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更新,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对读者的承诺。
有种声音说网文写作是吃青春饭的。写网文绝非仅仅在电脑前敲敲打打那么简单,它不仅考验灵感,也是对体力的检验。那些体力不济、无法长时间高强度写作的人,注定无法长期吃这碗饭。而能够脱颖而出、留下名字的网络作家,往往具有超强的体能和极好的时间管理意识,懂得预留出每日的码字时间,然后再安排其他行程。别看他们在公众场合友好、亲切,侃侃而谈,回到房间面对电脑便是另一种情形。屏幕那边是无数网友的催更,翘首等待着新章节更新。
试想,一个人一坐数小时,眼睛直盯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精神高度集中,身体得承受多少磨难?颈椎病、腰椎病、视力下降……这些似乎成为网络作家的“职业病”。我们呼吁网络作家们更加重视健康管理。在忙碌的创作之余,抽出时间适度锻炼,哪怕是简单的伸展运动,也能多少缓解身体疲劳;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劳作,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也要关注饮食健康,均衡营养,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长久地写作,必须有一副好的体魄。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得有十足的耐力和合理的体力分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常年跑步,笔耕不辍,过了70岁还能接连推出新作。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身体是灵魂的宫殿,如果宫殿崩塌了,灵魂也会随之消亡。”劳逸结合才是创作好作品的良策,让身体和灵魂都畅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