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我接到通知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对当下文艺创作做出的整体评估,更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性阐释。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之后,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地阐释、评价了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下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们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来,虽然也强调文艺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但很多作家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文艺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关于文艺发展的系统性阐释,对鼓舞文艺工作者的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了文艺发展的短板,指明了未来创作的方向。在鼓舞信心的同时,也对作家有着很好的鞭策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中,文艺工作者总会有迷茫、犹疑、不辨方向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强心剂、定心针。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讲市场化、文化成功的时候,其实很少讲精神、审美层面的成果,以至于中国当代文艺逃避社会责任、唯利是图、为娱乐而娱乐、为搞笑而搞笑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后的这5年里,这些情况有很大改善。同时,只追求经济利益,忘记社会利益的情况仍然存在。作家对现实题材不够关注,即便关注,也只关注表面的现象,缺乏一种深刻关怀现实的精神。现实主义不光指题材上的现实主义,还包括从精神上深入观察、表达社会。目前依然存在为了娱乐、为了好看而浮光掠影的创作,甚至戏说历史等。因此,经历了几十年的市场化发展,当代文艺状态的许多问题仍有些积重难返,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强调了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中国经验不是关在书斋里头得到的,是必须长期持续地深入生活而得来的。现在有些作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看,这不能算作深入生活。持续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理论修养不足的问题。作家自己也意识到了理论修养不足的问题,我将这称之为“把自己吊在半空中”的悬置状态。如果说理论是天空,深入生活是着地,我们作家往往吊在半空中,既不能上天,也无法入地。对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在保持读书的习惯,争取读好书,读能够提高自己审美、思辨能力的书,切切实实不脱离生活。因为,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的,我要跟他们一起经历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深入生活、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素养等,都是文学永恒的规律。现在的小说一上来就走流行风格,忘记了国家、民族的根本,追求像泡沫一样容易消散的东西,并把这个当成艺术求新求变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回到文学的根本。
从我自己的创作来讲,我写作30多年了,写得成功又受到大众欢迎的,大部分都与深入生活有关。这是切实深入生活、并且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国家、历史、民族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结果。当年我写《尘埃落定》,有三四年时间一方面深入社会,一方面看很多研究资料,查阅当时学界较少关注的土司制度。写《云中记》,11年前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志愿者跟灾区的老百姓在一起,从救灾开始到恢复重建,过了这么多年,我不断返回重建的灾区。灾区每一个家庭都有伤亡,物质财富损失殆尽。物质上的重建是很容易的,比如房子倒了把房子修好、公路断了把公路修好。但这其中隐含着对生活的重建,生活的重建比物质上的重建更漫长。这11年里我每年都会返回汶川,直到10年之后,才觉得有把握去写,才写出《云中记》。所有这些,仅靠深入生活还不行,还需要很多阅读。从我个人的文艺创作经验来看,《云中记》的写作以及我编剧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攀登者》等,都在努力讲述一种中国精神,这些都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一个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干事业要久久为功。这5年来,整个创作界的风气得到了一些扭转。但要说完全扭转,恐怕不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以贯之的精神是不能丢的,对于创作者而言,要明白当下国家、民族的历史处境,要扎根生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我们如何给下一代人提供更好的精神产品,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