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永远不老。仿照白先勇小说里的名句,来形容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黄子平,也最恰切不过。40年芳华迭代,40年风流云散,从《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到《深刻的片面》,又从《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再到《“灰阑”中的叙述》,批评家黄子平的姿态和形象,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而又犀利、青春而又老练的独特气派,相对于他一直身处其中的学界文坛,颇有些“在而不属于”的潇洒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超逸。更与众不同的是,他惜墨如金,规避宏论,在汩汩滔滔的言说声浪和层层堆积的高头讲章的包围圈里,仿佛落落寡合,但每有所作,又总是神采奕奕,新意迭现,冲击力十足。
《文本及其不满》是他新出的一本文集,书名戏仿了弗洛伊德的名著《文明及其不满》。尽管作者在前言中说,这“纯粹是为了好玩,别无什么深意”。但通读全书还是能感觉到,书中各篇的文风理路,确实都跳脱了那种把创作和评论两种文本都摆弄得特别呆板、特别套路化的时风流习。全书收文15篇,依体例不同,分为“散文之什”“评论之什”“演讲之什”“访谈之什”四辑。其中,《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早晨,北大!》《那些年里的读和写》三篇,面目情调虽属散文,插队海南、求学北大、跻身《读书》和《文学评论》作者群,这些岁月如歌、一唱三叠的往事忆述,却分明显露着大时代侧影和个人文学史的坚韧质地。
“评论之什”里打头的一篇《批评的位置》,是作者以往著述中难得一见的方法论元叙事之作,篇幅不长,纯谈理论。文中从彷徨于无地的萨义德和身为文化地理“中间物”的鲁迅这一远一近两个“文明批评”的典范样例,引申出“对位阅读法”和“‘推背图’法”两种批评实践策略。这既是对公共知识所做的纸面推演,也是对闯荡学术江湖的个人心得所做的理论总结。而有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模式在古今叙事文学中的演变轨迹,有关汪曾祺和林斤澜同中有异而又异中见同的小说观念的比较,有关王安忆小说《小鲍庄》里“拟神话”故事的二律背反,以及有关黄春明小说中“传媒人”描写超前的文化批判蕴含、刘大任小说有意无意地反转或涨破了“成长”类型和“情节”因果链的种种表现。“评论之什”其余五篇文章分头展开的梳理、剖析和论述,则大有给“对位阅读法”和“‘推背图’法”提供案例佐证和进行实战演示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评论和研究界历练40多年,火候拿捏最到位的巧劲、绝活和硬功夫。
既是文学评论的余音和画外音,也是更具现场感和对话气氛的特殊样式的评论和研究,“演讲之什”里,分别以张爱玲笔下的衣饰、鲁迅杂文的话术及战术、沈从文小说的电影改编、当代文学中的“劳动”和“尊严”为主题的畅谈和答问,展示了作者身为学院派批评家敏于因应教学情境的另一面风采。尤其是在“劳动”“尊严”的主题下,从蔡翔解读十七年文学的力作《革命/叙述》的逻辑罅隙和景观盲点中,补充提炼的新话题和新见解,鞭辟入里,启人深思,更是值得同道识者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