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和德国,“五一”既是劳动者的节日,又充满了浓郁的民俗色彩。其实,狂欢从“五一”前夕那个“女巫之夜”就开始了。相传在中世纪,女巫们这一夜于山丘之上通宵跳舞,等待象征男性、长着犄角的神的出现,而此日正好是基督教圣徒瓦尔普吉斯的纪念日,因此也被称为“瓦尔普吉斯之夜(Walpurgisnacht)”。为了吓跑坏女巫,人们点起篝火,把碎布扎成的女巫丢进火堆里烧掉,以此驱赶邪灵,大家围着火跳舞搞笑,唱着舞着进入5月,在一些乡村,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根据歌德《浮士德》的《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谱写的同名清唱剧,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上演了一场恣肆汪洋的艺术和生命的节日。
“五一”这天,作为迎接春天的祭典,几乎每个村镇都竖起一根几十米高的“五月树Maibaum”,粗大笔直的树干被剥去树皮,装饰着花环,顶端飘着红白彩带,插着新鲜的小松树,由于它象征着互助合作、生命力与丰收,各个村镇便暗暗较劲,比赛谁的五月树更大更高更漂亮,为此,村民们4月份就进山挑树,树伐倒后,被藏在某处进行体形修整和装饰,日夜看守,以防邻村偷走。偷树虽不要负法律责任,但要遵循规则:比如不允许偷盗已经挑好、尚未伐下的树;偷盗时倘被发现,必须马上送还;如果偷盗成功,被偷的村镇找到树后要请客吃饭才能赎回……整个过程的乐趣便在于这“偷—守—找”之中。五月树每年换一次,这一传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现在由当地的民俗组织负责。
五月节这天放假,人们穿着民族服装举家出动来到城镇中心,听乐队高奏传统乐曲,观姑娘小伙子载歌载舞,看壮汉们用木桩将五月树一点一点地竖立起来,然后在树下喝酒吃香肠,看爬树比赛,谁爬得最高,谁就是获胜者,可得到奖品。乐声悠扬,酒香四溢,风信子和蒲公英飘洒着芬芳,太阳在远处雪峰之间熠熠发光,阵阵暖意涌上人们的心头。
五月节里,奥地利的某些地区还流行另一些民俗活动,“参孙(Samson)巡街”就是其中一种。美女们背着缀满鲜花的酒桶开道,乐队吹吹打打闪亮登场,来自欧洲各国大大小小的“巨人参孙”巡街游行,其躯干以竹篾编成,由一个人钻进体内操纵。这些巨人外形各异,从两三米到四五米高不等,有的戴头盔持利剑,威武雄壮;有的金发碧眼,端庄贤淑;有的矮胖迟钝,滑稽可笑,在音乐中且歌且舞、且行且停,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欢乐,更展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参孙的故事源自《圣经·旧约》中的《士师记》,英国文学家约翰·弥尔顿曾以此题材写了一首《力士参孙》的长篇诗歌。
参孙是个有名的大力士,其无穷的力量来源于头发,上帝正是通过他的头发赐给他力量,将以色列人从非利士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因其力大无比,非利士人无计可施,便用金钱诱惑他的女人大利拉,套出秘密,参孙在梦中被剃光了头发捆住了手脚,后被挖去双眼,遭到百般凌辱。在一次盛典上,参孙被捆在两根大柱子中间,任人戏弄。痛苦不堪的参孙虔诚地祈祷上主再次赋予他摧枯拉朽的神力,以报仇雪恨。在主的助力下,参孙长出了新发,力量重新回到身上。他怒吼一声挣断索链,推倒房柱,顷刻间大厦塌毁,他与七八千个敌人同归于尽。参孙之死,悲壮惨烈,流芳百世,他因此成为古希伯来的大英雄,也是巨人和大力士的代名词。
参孙巡街活动始自14世纪,而今,巨人形象不仅来自参孙,随着时代的演变,又添加了新的内容,有的源于历史或神话传说中的其他英雄,有的代表当代一些地区的知名人士,历史文化就在这些好玩的民俗活动中得以保存,同时也成了祈望丰收的节日游戏。这一传统活动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五一”节除了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外,还组织市民在市中心集会,捧着花篮举着旗子唱国际歌,纪念那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死难者。其他左派政党也借机举行游行活动。
在各式各样的“五一”节中,要数捷克的“五一”最为浪漫,因为这天也是情人节,这一历史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樱花盛开的时节,恋人们在粉色的樱桃树下亲吻,倾吐自己满怀的爱情;到布拉格的贝特林公园,为浪漫主义诗人卡雷尔·马哈的塑像献花,彼此拥吻着吟诵马哈的《五月》——
那是五月初一,深沉的黄昏,
黄昏的五月——爱恋的时辰。
斑鸠加入了求爱的合唱,
在那霉湿的松树丛林,
沉静而痴情的青苔低声细语;
……
然而,由于新冠疫情暴发,从去年开始,包括“五一”在内的各种节日聚会都被取消,美好的时光似乎离我们远去了。人们只能默默祈祷平安早日到来,盼望世界重新恢复快乐和欢笑,又能够跳着唱着进入五月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