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渐转向创作以哈尔滨为故事舞台的小说,到新作《烟火漫卷》达到顶峰。这一次,哈尔滨不仅仅只是一个“舞台”,而是成为真正的“主角”。
哈尔滨作为本书最重要的文学现场有着复杂的历史,没有任何一种“大人物”典型性格能够代表哈尔滨城市文化。因此作者面对多面复杂而本性纯粹之人物时,采取理解视角而非评判视角,创造出一种“群星闪耀”多线并行而非“众星捧月”的人物刻画格局。
《烟火漫卷》出版之后,网上不乏对于作家写作的质疑之声。很多人感觉迟子建“永远都是那么一种风格”、“缺乏变化”、“感觉就没有离开过黑龙江”。笔者认为,小说中运用了非稳态的小说开场与非稳态的人物性格,构成了极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与非稳态实则来源于作家笔下走出北极村后暗含的漂泊感,书中的榆樱院是作家为在哈尔滨漂泊的城市人与乡村人共同搭建的栖居之所。书中各个层面上的漂泊者丰满而立体,交织着善恶人性,构成了一幅哈尔滨群像图。
有论者认为迟子建的温情是对残酷现实的掩饰。而迟子建则自我反思,残酷真相没有被凸显,正是因为她着笔描写温情的力度仍然远远不够。为什么迟子建的对人与世界温情叙事在当下受到读者的珍爱,或者说,为何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需要迟子建?在冷酷的“人情社会”中,人们喜爱的好的艺术常常受扼于我们的真实生活。然而正是因为什么都如此脆弱,这些当下一丝一毫的连结才显得如此珍贵。
在一次媒体的专访中,迟子建有言,“在我的心目中,凡人有血泪,神人也有啊。而哪个神人,不是尘世催生的花朵呢?”将世间万物视为脆弱而美好的花朵,这种难得的温柔便是钢筋水泥中遗留的时代珍珠。
(本文获本科生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