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碗碗腔团创排的《骄杨之恋》,颇受启发、激动不已。该剧从杨开慧烈士牺牲的一刻展开,用倒叙的手法展示了1920年至1930年杨开慧人生最后10年的心路历程,从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蜕变和升华,以独特视角展示了“骄杨”风骨。作品不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让“爱情”与“信仰”同行,以“爱情”促“信仰”,因“信仰”增“爱情”,热情讴歌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理想与坚定信念的伟大品格,以及他们在生死面前所展现的不屈的信仰力量和闪亮的人性光辉,从而让开慧精神以鲜活的姿态走出历史、走进当下,完成与当代人精神、情感世界的对话。
作为毛泽东同志亲密战友和亲爱夫人的杨开慧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更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她那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可从不同角度去书写,其形象在文学创作、舞台、银幕和荧屏上未曾中断,如《杨开慧烈士传略》《杨开慧之歌》《中华英烈画库 杨开慧》《板仓绝唱》《杨开慧》等各种书刊、剧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歌舞团的舞剧《骄杨颂》、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演出团演出的话剧《杨开慧》、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越剧《忠魂曲》、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的京剧《蝶恋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河北梆子实验戏剧《牺牲》、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打造的黄梅戏《不朽的骄杨》以及电影《杨开慧》和连续剧《寻觅骄杨》等艺术成果更是深入人心。此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建党百年之际推出《骄杨之恋》,充分显示了院团的责任与担当。
《骄杨之恋》注定是一部不同于一般表现英雄楷模的主旋律戏剧作品,因它讲述的是伟人的爱情故事。如果说革命者的爱情不好写,那么伟人爱情的书写难度就要加一个“更”字,因为他们的爱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较远,处理不好反而会带给人以不真实的审美感受。反观该剧,虽然表现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的感情,但毛泽东的形象却始终没有出现在舞台上,只是通过他的诗词来体现他对杨开慧的情感。这样的设计无疑很“冒险”,但恰恰是主创们的这种决心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这部剧“戏魂”的与众不同。它的叙事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以领袖人物的角色历史、社会身份“排排坐”的窠臼,坚定地以杨开慧作为全剧主要角色,以女性视角切入,力求真实、细腻地刻画杨开慧从懵懂少女、温柔妻子到慈爱母亲、革命英雄的生命发展轨迹。同时,在人物的笔墨分配上也为杨开慧的塑造留足了空间。可以说,该剧主创们是站在了新时代的思想和审美高度回望历史的,作品没有仅仅表现人物的外在,而是深刻挖掘杨开慧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加强心灵美感的主导作用,在“形而上”方面达成了一种强烈的精神诉求,做到了“于平凡中见伟大,于朴素中显崇高”,从而让这部剧既柔美感人又具有情感热度和人性味道。
该剧最动人的地方是对杨开慧内心世界的揭示。在剧情引导下,我们逐渐走进了杨开慧丰富而博大的心灵世界,去体验她的爱和痛、幸福和苦难。第一场表现就读女校期间的杨开慧与毛泽东的接触和对他的倾慕。那时的她爱得热烈、纯粹。第二场,因开慧性格的内向和敏感,令她苦恼于少女初恋时的内心波澜。特别要指出的是,这场安排了王春和这一角色。他的存在让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之旅产生了波折;他的表白失败和自作多情也间接印证了杨开慧对毛泽东爱情的笃定。剧作通过这一人物从侧面烘托了青年毛泽东的魅力和风采,并潜在地和杨开慧形成了对照,让其显得更为崇高、坚贞、纯洁。第三场,满心期待的杨开慧执意要嫁毛泽东,面对母亲、舅叔公和众长辈的劝阻,她选择“不完全则宁无”。正当僵持不下之时,一封远来的书信解开二人的心结,开启二人的心扉,达于爱的交融。最终,杨开慧毅然决然地奔赴远方爱人的怀抱。觉醒了的她坚决抛弃安逸舒适的庸常生活,下定决心投身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为争取真正的爱情与国家的强大和自由勇往直前。这既是杨开慧真实人生的写照,,也是当时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通过革命走向觉醒的中国女性的真性情的展现。综上,前三场的情爱描写可以说是经过主创们精心筛选的,带有杨开慧独特个性的。
剧中后三场主要表现杨开慧在狱中的生活。8岁的岸英与她一同被军阀何健逮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和叛徒任子夫的软硬兼施下,她誓死不从,断然拒绝反动派提出的要她与毛泽东脱离关系的声明,从容地选择了死亡。行刑之地冷风袭人,在父老乡亲的依依不舍中,她坦然面对行刑的枪口。中枪后,又挣扎起身的开慧再次唱起了贯穿全场的民谣《傻俊角》,枪声再次响起,最终她不支倒地。这一细节悲壮而感人,并且深刻多义,耐人寻味。从中我们看到,先烈们是何等坚贞不屈、铁骨铮铮与大义凛然,他们对人生有多么深切的向往,胸怀何等广阔,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又是何等坚定。
此外,这部剧作的成功与杨开慧的扮演者、二度梅获得者李梅的精彩表演是分不开的。她饰演的杨开慧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在人物塑造上通过调动生活积累、情感积淀,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可塑性很强的演技,以真挚、深情的表演把每一个情感支点都演出了光彩,在非常可贵的“有机天性”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准确地表现出一代英烈的精神风貌,在自己的表演生涯中跨出了新的一步,也为碗碗腔的艺术画廊增添了一位可歌可泣的现代巾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