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任大望一心想让儿子任小天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钢琴家,而任小天却喜欢仰望星空,梦想成为天文学家。《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以这样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展开的一部令人深思的奇幻电影。
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问题,是从古至今事关每个家庭的常议话题,同时也是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关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为这一问题常常解决得不够好,有时乃至很糟糕,以至于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悲剧发生。《外太空的莫扎特》能够直面这一综合复杂的问题本身,应当看到该片在题材上的重要意义。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主客体关系逐步走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我们知道,家长与孩子都具有独立的身体、意识、情感、思想。由于孩子的成长是个过程,在刚生下来的一段时间懵懂、无界限、完全依附,无主体意识,或者称自我无意识。孩子的主体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萌发、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能够有这方面的学习、觉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行为会被看到,从而得到关注、理解、尊重和引导,孩子就可能养成健康的人格,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保持在一个良性的互为主客体关系中,否则就会出现关系失衡。比如具有天然权威的家长长期不自觉地控制、束缚孩子,孩子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行为被压抑、遮蔽,严重的会畸形发展,出现人格障碍,抑郁、分裂、自杀;抑或孩子强烈反抗,关系破裂,走向极端,甚至导致犯罪。
作为一个主体,每个人面对的世界、看到的世界、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对自己未来的期许都是不同的。家长们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经验、感受、愿望传达给孩子,这是正常的教育和接续,但假如像影片中的任大望一样,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愿望与孩子的人生、愿望区分开来,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的“人”去看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识一味灌输甚至强加给孩子,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时间久了可能造成孩子的自我认同出现模糊、混乱、迷失。
毫无疑问,任大望是非常爱孩子的,他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对比讽刺等行为都是基于对任小天的爱。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恨不得什么都愿意做。当前家长们最缺乏的是把孩子当作一个个体、主体,理解、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当孩子表现出与自己的认识、情感、价值取向不一致的时候,当孩子开始犟嘴、回避、拒绝、反抗的时候,这恰恰是孩子自主意识、独立意志觉醒之时,而许多家长不容置喙、不分缘由地感到困惑、生气、愤怒,有的还以各种方式惩罚孩子的“不听话”“不服从”。
有人说:教育最大的危险,是一群不读书的家长正在拼命育儿。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够准确。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普遍接受了更好的教育,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进入到普及化阶段,可不少读了本科、硕士、博士,家里堆满书的家长,有的还是中小学老师、大学教授、科学家、企业高管,孩子教育也照样出现各种问题。而且这些家长因为接受了好的教育,认为自己有知识,什么都懂,反而更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其实,家庭教育最大的危险,不是一群不读书的家长在拼命育儿,而是一群只读了专业书籍,却没有用心读哲学特别是人生哲学、教育学特别是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家长在拼命育儿,是一群把“爱”“都是为了你好”作为一切行动的理由却不懂得、不善于反思的家长在拼命育儿。爱而无度、爱而无法、爱而无道,是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这样的爱会娇纵了孩子、禁锢了孩子、扭曲了孩子、窒息了孩子,甚至摧毁了孩子,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来疗愈、修复自己所受的伤害。而家长却倍感委屈、无奈,最常听到的话就是:“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我不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让我怎么办?”养不据理,育不得法,亲子关系必是混乱的,孩子的人格发展也会遇到问题。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所以,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家长,教育者最该首先受教育。
从这个角度说,虽然这部影片在叙事结构和艺术处理上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它反映的问题是现实和深刻的。尤其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看。不仅是为了热闹、开心,而是在愉悦的同时从剧中人身上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