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飞起的玩具船隐喻了什么?

——评《外太空的莫扎特》 □李 镇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一部瞄准了广大受众的合家欢电影。影片着意通过一个另类的戏剧化情境,在快乐的氛围中传播积极的教育理念,同时表达亲情的宝贵。尤其是外星人莫扎特对于“亲人”这个概念的领悟,在片尾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渤的表演很好地平衡了影片的假定性与现实逻辑,他善于饰演那种卑微而善于变通的小人物,并总能唤起观众对于这类人物的高度认同。

这部电影有着商业电影的标准配置,科幻、喜剧、伦理的类型设定,陈思诚导演,黄渤、姚晨、范伟、黄觉、梅婷、贾冰、郎朗等众多明星加盟演出,为这部电影带来了足够的关注度。影片的工业化品质值得肯定,一些重要段落的视听效果令人印象深刻。比如用书本在空中组成可以行走的桥;还有外星人让小天认识由频率构成的世界。影片很多外景采自北京,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几个孩子与外星人乘坐一艘由北京地标建筑群喷泉中飞起的玩具船驶往长城的段落,充满了浪漫色彩。这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片《E.T.》中男孩儿埃利奥特骑自行车带着外星人飞向天空的画面。《外太空的莫扎特》中飞起的玩具船不像《E.T.》中那么经典,但无形中却构成了整部影片甚至是某一类中国电影创作的隐喻。

中国电影在合家欢电影的创作上确实缺少足够多的经验。这部电影在受众年龄的把握上并不成功,首先表现在成年人会觉得它幼稚,影片的思想过于直白,表达手段也明显套路化。同时,如果我们用一部儿童电影的标准来观察此片也很尴尬。主人公任小天上课开小差,不尊重老师;艺术教育在影片中表现出极大的功利主义色彩。事实上,影片连艺术到底对孩子意味着什么都没讲清楚,即使小天从外星人这里理解了音乐的伟大,了解了艺术实际上也是科学,并且在声音的世界里领悟了宇宙的奥秘并获得了钢琴比赛第一名,他仍然无法对艺术产生兴趣。这不仅用事实证明了音乐本身缺少魅力,无法征服孩子,甚至也间接证明小天并不爱科学。进一步的证据是,小天虽然一心想成为天文学家,但只表现了他喜欢看天文杂志和参观天文馆,却没有见到他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什么耐心。他只管任性地玩,而缺少真正的钻研,故事没有表现出他作为学生为了理想而踏实学习的态度。

中国式教育中的痼疾,就是用爱的名义安排孩子的人生,剥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选择权。家长总是以“都是为了你好”“将来你会感谢我”等理由要求孩子,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好意”强加给孩子,而对方觉得好或者不好已经不重要。这个问题在中国文艺作品中早已是老生常谈了。当今社会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大的变化,亟待艺术家去挖掘,人们在子女教育上面对许多从未遇到过的纷繁复杂的难题,比如家庭中二孩三孩带来了新的教育问题、儿童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化、双减政策后学生的生活状态、后疫情时代网络学习带来的心理问题、手机游戏和社群软件与孩子们的圈层社会。这部影片如果抛开外星人,其实只讲了一个陈旧的故事,更像是上一代人对自己少年时期某些经历的回忆,是一场迟到的缺乏反思意识的撒娇。创作者对现实不够敏感,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尤其是中学校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描写,与现实差距较大。

近年来,中国电影尤其是儿童电影出现了一些常用套路,比如故事中的孩子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不是父亲母亲去世,就是离异家庭,仿佛父母两全就不会讲故事了,这部电影也未能免俗。其实,我们更需要电影人用生活常态、用正常的方式讲故事。

现在,我们回到那个画面,那艘玩具船腾空而起,很浪漫很漂亮,使它起航的动力是音乐艺术,是主人公自始至终逃避的东西。这自相矛盾的逻辑最终导致了它无法顺利返航,把孩子们困在了长城上,这也让坏人有了可乘之机。我们的电影创作有时也会落入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之中,只注重表面功夫,而忽略了真正的动力是什么。艺术家抛弃现实生活的基础,就会导致影片叙事乏力,就算画面多么梦幻,演员多么卖力地表演,也很难获得认同。创作者都是成年人,不再是孩子,不能任性;曾经的你敢于做梦是个好孩子,现在的你长大了,要敢于面对真正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2-07-27 ——评《外太空的莫扎特》 □李 镇 1 1 文艺报 content65843.html 1 飞起的玩具船隐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