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是一部探讨当下都市人物命运的书,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沉思录。
小说以有关“异人”的讨论开篇,很快便切换到他的“隐婚”故事中。作为一名机关职员,傅亦衔长相俊美,有高学历,“正走在副局长的路上”,是难得的“绩优股”;但奇怪的是他大龄未婚,因而被机关内外的人视为“异人”。他和洛珈十几年的“隐婚”历史无人知晓。这种奇特的婚姻关系,初衷是为了规避日常生活的消磨以及由此而来的厌倦。但很快,傅亦衔发现自己走入了一场苦恋:爱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洛珈手上,两人实际上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傅亦衔十几年如一日地恪守当年的盟誓,当他已“鬓现白丝”,洛珈却不曾衰老。爱情已经异化为一种奴役,它只是一方的践约,而另一方完全无视约定。漫长的等待中,傅亦衔意识到这种婚姻的欺骗性。当资本对傅亦衔和洛珈同时构成胁迫时,一向强硬和瞧不起人的洛珈,也不得不与她厌恶的老同学——一个名叫德雷令的暴发户,有了合作和交易。其中的秘密让傅亦衔心生疑惧。在他心中,洛珈成了一个“手眼通天的人”。
在相爱双方渐行渐远的故事里,始终伴随的是傅亦衔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人物大都面目可疑,不少人有着“异人”的某些外部特征,却离本质上的“异人”相去甚远。以那些放射“雌力线”的女性为例,无论是慈祥温暖、与他关系较为融洽的女上司,还是那位老是纠缠他、想要研究他的女学究,也无论是时常挑逗他、试图与他玩暧昧的大龄女子圆圆,还是精于算计、不掩利己之心的年轻同事生生,身上都有鲜明的时代病。她们似乎都有些怪异可笑,但走近了看,又会发现其内心有如“钟表的内脏”,齿轮互咬,精密复杂。女人如此,傅亦衔接触到的许多男人就更为不堪了:暴发户德雷令称得上是货真价实的恶棍;老科长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世者,庸俗下流;歌手诗人“小木澜”披头散发、摇头晃脑,但肚子里的墨水大为可疑……
在对纷乱人事的不断思考中,始终恪守朴素价值观的傅亦衔深刻感受到了内心的冲突。小说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狸金集团爆炸案发生后,在如何看待舆论中的无辜者这个问题上,傅亦衔和洛珈产生了严重分歧。狸金集团在当地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爆炸案发生后,事故的真相成为热点话题。这时,企业内部的一个保洁员在微信群里说出了目睹的事实,却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傅亦衔发现网络“像一条漫长空泛、扁平浮浅的水体,芜杂浑浊,不断汇集的悬浮物呈败絮状发散”,也意识到大众“恍若进入了一个集体扯淡的时期”。
而洛珈如何看待这一切呢?她对正直个体的漠视让傅亦衔心生悲凉。他最看重的善良和正义感,在洛珈这里是欠缺的。更深的隔膜也在这一刻出现。最终,傅亦衔发现洛珈与那些网络暴民其实不无关系,意识到当年在大学校园的干草垛旁结识的那个纯美的姑娘已经不复存在,暗涌将她整个地吞噬了。作为作家着力塑造的一个“异人”,洛珈的形象与张炜以往作品中的女性都有所不同。她深沉隐忍,一直显得神秘莫测。她有“苦难的家世和良好的教育,可这一切未必等同于良知”,曾经执拗地挖掘家族遭受残害、遭遇不公的历史,后来却把一切仇怨化为没有原则的冷酷,用以对抗世界。实际上,她已由一个抗恶者蜕变为一个作恶者。
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两人最终分道扬镳。故事的最后,“正走在副局长的路上”的傅亦衔毅然辞职,接手朋友的河湾,安顿起自己的后半生。“人这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这是主人公在已过中年时的一个“拐弯”,一个不可能回头的告别——与城市,与前半生的事业,与过往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曾经的挚爱。
《河湾》是一部思索之书,一部抉择之书。它犹如一部新时代的“怎么办?”,展示了知识分子日益深重的迷茫和一部分人的觉醒与抉择。归根结底,小说讲的是一个关于厌倦的故事,面对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蚀,人的内心如何挣扎和反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