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书香中国

朱砂文化与工业遗韵的臻美融合

——陈亚军、洛城《万山红韵》读后 □冯则元

《万山红韵》一书,写的是贵州万山朱砂古镇,那里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千年汞都。其前世今生,历史文化信息富集,反映了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在现代发展理念观照下,人们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把一个资源枯竭型矿区打造成为具有独特内涵的文旅之地,为中国工业遗产如何完成华丽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提供了鲜活例证。本书作者在查考的基础上,以散文体写作,从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文学审美等多个视角展现朱砂古镇的魅力,尤其是抓住朱砂历史之根,叩问朱砂文化之魂,探寻古镇的深致蕴含,将古人“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的认知,作为真实完整理解朱砂文化的发端,达到一种精神与价值的升华。

沿着前人的路径,接近万山的自然秘境。万山是个地名,也是万山成林的地方。朱砂古镇位于黔东高山之巅,故有“黔东‘青藏高原’上的怀旧小镇、云端小镇”的称誉。抬头望,云雾缭绕,变幻多姿,山峰环侍,青翠夺目;低头看,山上的大路小径藏伏于绿树丛花之中,仿佛一脚踏进仙山,顿生今夕何夕、此地何地之感。视野内的悬崖峭壁云生似盖、草木繁茂,但依然遮不住遍布山体的矿洞,黑幽幽的洞口看着总会让人心生恐怖,无法想象人们是怎样爬上这一两千米的刀削般的陡崖打洞的。矿洞成为旅游景点后,悬崖上铺设了纵横绵延的栈道,它连接了诸多矿洞口,游客行走其上,可进入洞中满足好奇,尤其走在玻璃栈道上,阳光四溅,偷望一眼脚底的万丈深渊,惊喜刺激,心要跳出嗓子眼……走栈道的人们情绪飞扬,神情上交错显现着喜忧和惊恐。

据老人讲,万山发现朱砂矿,起始地是岩鹰窝。在此扶栏远眺,对面两座小山峰上各有一亭,并可见另一著名矿洞黑硐子一角。作者用兴奋的笔触写道,一进入矿洞,就深感震撼,只见隧洞蜿蜒,最宽处卡车都可以对开,高高低低的矿壁上霓虹闪烁,色彩华美;岩壁上留有清晰的锤打钎凿的道道印痕,偶尔可见大大小小的残矿堆;不时有水珠砸在身体上,提醒进来者这是在千古潮湿的矿洞里。

拨开一地矿渣,接触工业遗产的内核。朱砂古镇属于古代采、冶矿和近现代勘、选、采、冶的工业遗产,作者在书中写道:“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起,人们就在那里发现了矿产资源。一时此地声名鹊起,伴随朱砂开采,前仆后继的是商战,匪患,争斗……矿山多易其主,引发了世间所能发生的事故和故事。”历史文献对万山朱砂开采也多有记载,如明洪武年间,置大万山长官司,隶铜仁府,建万山朱砂场局。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考察过万山矿区,在《天工开物》中留下了“此种砂贵州思、印、铜仁等地最繁”的记录。

万山朱砂开采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工业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上世纪60年代,万山特区成立,来自祖国各地的几代人在这里奉献智慧和青春。为了及时偿还外债、不受制于人,特区人民为国家顽强拼搏,超强度开采,连续年产水银超历史纪录。周总理曾说这是“爱国汞”。

千年汞矿,千年开采,资源枯竭似乎也是逻辑必然。2001年9月,万山汞矿实施了政策性关闭,曾经喧嚣的矿山渐渐沉寂下来,矿山遗址多少透着苍凉和无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难题,正是从历史、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对朱砂矿区价值的深刻追思,使得当地政府及有识之士依托原有的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了朱砂古镇。

萌动久远的情怀,接受历史沧桑的冲撞。朱砂古镇有着宏大的故事起源和人物命运交集的背景,让人们在历史的阅读中延长了对生命的思悟。在该书第五章“田氏土司的地界”中,作者写道:“清晰一个更加全面的朱砂矿山遗址的历史图像,有时就要走进时间的深处,并且是把着一些关键词的扶手,慢慢地前行,直至看到光亮。”黑硐子矿洞口扁而阔,就像鱼嘴,面目狰狞,要吃掉眼前闪过的一切。黑硐子洞口二田争砂遗址的指示牌,告诉人们已经进入历史隧道,如果继续探求,还要敲开“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等专有词的内核。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垂涎万山汞矿。1898年,英法水银公司以还债相要挟,强租包括黑硐子在内的万山汞矿。这是贵州省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贵州洋务运动的发端。他们攫取的财富数额之大,与其采用的先进开采技术和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手工的锤敲镐刨被风钻机冲凿取代,火药膨胀取石被黄色炸药爆破取代,人工肩挑背驮被轨道矿车运输取代,土灶冶炼水银被机械竖炉炼汞取代。1915年,瑞典学者丁格兰到万山进行地质调查时,曾拍摄了英法水银公司在万山老砂坑采矿和炼汞机械炉的照片。它们被刊发在国外报纸上,作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状况介绍。这些照片可以在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看到,是外国公司在万山猖狂掠夺汞矿资源的实证。现在这里已经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讲究朱砂的寓意,接续红色文化的情思。该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朱砂文化的多面观照”,“探寻蕴含的特色情趣,掘出深伏的意义源泉”。本书第七章“说不尽的朱砂红”,讲到了朱砂红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利用朱砂作为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红深刻影响了国人的审美和信仰;讲到了秦末农民起义的“丹书帛语”;讲到了古代传说中验证女子贞操的守宫砂;讲到了著名京剧《朱砂痣》;讲到了“不当和尚当将军”的“朱砂掌”……如果说万山朱砂文化是一个锦盒,那么《万山红韵》一书就是一把开启它的钥匙。

古镇的根魂在朱砂矿。它重新收集和突出展现了文化价值,无论是精心打造的中国朱砂第一洞崖、中国崖壁迷宫、中国矿山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还是带有浓郁怀旧情绪的矿山博物馆、民俗风情街、苏联专家楼、悬崖栈道、主题雕塑公园、朱砂大观园等,都是紧紧围绕着由朱砂所生成的多种主题深入开掘的。在古镇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朱砂矿样品,那被自然洗礼而成的朱砂矿有一种喷薄欲出的原初力量。

该书还将对朱砂文化的探讨置于对现实和对后来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上。作者引用了美学家李泽厚的话,“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指出朱砂红是中华文化的投影和折射,是对中国红的一种深刻理解。

2023-02-01 ——陈亚军、洛城《万山红韵》读后 □冯则元 1 1 文艺报 content68544.html 1 朱砂文化与工业遗韵的臻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