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数民族文艺

追寻生命的升华

■徐 迅

我几乎是伴着泪水读完《每个人都是一条河》的。在胥得意笔下,这“每一条河”简直就是“泪河”。从杨子荣、投江的八个抗联女战士、刘英俊,到杜富国、张浩、森林消防员以及许许多多平凡的人,英雄血脉相连,他们的行为崇高伟大。当读到他采访木里火灾时,与三位幸存的战士抱成一团;读到“八女投江”时,女战士们留下的那句“别管我们,冲出重围”;读到英雄的妻子林红艳在中秋之夜默默退出晒着幸福的朋友圈;读到英雄的母亲叮嘱儿子的未婚妻不要参加追悼会……我都禁不住潸然泪下。胥得意说:“人的生命如同一条河……每一条河的光亮都是太阳给予的。没有了太阳的照耀,河水在暗夜里只是仍然不睡的灵魂,但它缺少光彩。”我理解这种“太阳的照耀”,它不是瞬间迸发出的英雄主义光彩,而是贯穿在一个个生命中的英雄气质,是一种生命必然的精神升华。

由于军人出身和特殊的职业身份,胥得意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军人、武警、消防指战员等一些每天面对生死、行走在死亡线上的人。作为曾经森林消防队伍中的一员,他深深知道这是一群逆火而行、向火而生的人,明白“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承载着惊天动地的危险”。如此,他的眼光和笔触也就经常面对一种意外的“情感事实”,或者说常常面对一些无法用语言、只能用泪水才能宣泄的情感。关于这些情感事实,我们知晓得不多,但它们犹如镌刻在巍巍青山中的雕像,是巨大而坚实的存在。

在读他这部散文集之前,我刚读完他的长篇散文《沙卜台:无锁的村庄》。在这部书里,他刻画了一个村庄在特定年代的众生相,那里有他的邻居和朋友,有他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那群匍匐在大地上的人默默无闻,却又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他们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中国乡村真实生活的写照。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条河,那么这些河就是有别于“英雄”之外的河流,其中既没有什么英雄人物,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但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生命的律动,都在自自然然地流淌。《每个人都是一条河》与沙卜台有一种割舍不掉的内在精神联系,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对生命的真诚叩问与表达。

伟大来自平凡,平凡造就英雄。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句套话,但他笔下这群“大写的人”,相信与沙卜台的芸芸众生一样,首先都是普通而平凡的。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是河就要流淌,就会翻腾出一朵朵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浪花。生而平等,都应被尊重,崇拜英雄要从尊重平凡开始。有人说,从“平凡”变成“英雄”也就是瞬间的事,比如杨子荣的枪栓突然被卡住,刘英俊驾驭的炮车辕马突然受惊,八位抗联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而被逼到水里,但事实上,英雄并非天生,也绝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些瞬间的背后,在已定格的英雄镜头里,一定有他们成长的印痕,有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升华的因子。“人的内心是一块地,种什么种子极为重要。”胥得意在探求这些平凡而特殊的生命升华的同时,也在探寻英雄的性格和让英雄形成的“种子”。

在《落叶掩埋住的青春》中,他写到了彝族青年布约小兵。父亲把穿军装的梦想给了他,而当他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后,发现自己只是从西南的大凉山走进了东北的大兴安岭。他实际上从没离开过梦的原点,但他还是在成长,从一个不知道北京在哪里、火车是什么的新兵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消防员。做了父亲后,他回到老家,想亲近儿子,儿子却不愿和他同睡一张床上。“没有办法,每天睡觉前,布约小兵只好用被子蒙住头,等儿子睡着了才悄悄钻出来。”通过他的描写,一位可爱、憨厚的森林消防员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扫雷英雄”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听到儿子在边境扫雷出事的消息后,急急忙忙拉上儿媳和女儿,连夜赶往医院。他在医院看到了被纱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儿子,强忍着老泪向部队提出要去看看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到了那里,部队的领导才知道,他是不希望儿子的事故给战友们带来阴影,他要给儿子的战友们鼓劲。说是写英雄,实际上更是大写了英雄的父亲。

在《他陪哥哥守森林》里,他写了大兴安岭地区森林消防支队的战士季海全、季海军兄弟俩。他们同时参加一场灭火作战,早上兄弟俩还见了一面,上午却传来哥哥牺牲的噩耗。为了陪哥哥守森林,弟弟一直守在哥哥英灵安歇的地方,继续他的森林消防事业。领导劝他回去照顾父母,他却对父母说:“趁着你们身体还行,我还想在这里陪哥哥几年。”

这些文字散发着鲜活的生活和时代气息,既没有对英雄进行过分渲染,也没有让英雄故作惊人之语。他撷取的只是他们工作和生活中平凡朴素的片段,并将自己长期采访英雄的体会娓娓道来:“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生来就想当英雄,甚至很多人没有准备好让自己成为英雄……英雄是他身后的冠名,英雄这个称号比他们的生命还要永恒。”当他动情描写笔下的人物时,都是着力挖掘和描摹他们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他们是“欢声笑语的兄弟,活蹦乱跳的生命”,同时极力呈现他们豪迈的英雄气概,告诉我们这些英雄是国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

我与胥得意相识的时间不长,但在与他有限的交往中,我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作家,更是一位有情怀的人。他的才华与勤奋,他的乐于助人,他为了让自己“内心丰富地活着”而做的种种努力,首先还是源于接纳他生命的沙卜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尽管他们不是英雄,却是他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起点。后来他在部队度过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并在其中真切地锻造了自己,正是这种锻造,使他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河越走越宽阔,它的终点消弭于更为宽广的怀抱。而一旦一个人成了别人生命中的一条河,这条河便不会干涸,只能一直流、一直流,流得久了,就流成了上善的味道。”

2023-03-03 ■徐 迅 1 1 文艺报 content68954.html 1 追寻生命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