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攻壳机动队》到《黑客帝国》再到《万神殿》,无数科幻作品都在描绘数字化的生活。很多这类作品几乎就是有趣的思想实验,涉及“莫拉维克构想”或“缸中之脑”等科幻味道十足的话题。然而实际上,数字化生活并不仅仅是面向未来的科学幻想,而是已经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缝隙。而且,数字的并不意味着就是“高级的”,有时候反而显得麻烦,令人恼火。人们常说“赛博朋克”的内涵是“高科技,低生活”,而我们的生活有时候真的就是这样。
我电脑和手机里的文档、资料存储情况一直都很混乱。我曾认真尝试去收拾这些“烂摊子”,发现竟然非常困难,这令我在心情上深受其扰,于是难免在微信朋友圈吐槽一番:
和书架上的书一样难整理的是
①硬盘里的论文
②一整年的手机照片
③微信收藏夹里无数吃灰的链接
好朋友给了我这样的回复:“这样一比,书架上的书好像不难整理了。”
这句回复就是我写这篇随笔的原因。它让我再次思考已经被泛滥使用的“元宇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抛开它常常携带的沉浸式的、CG动画化的内涵(电影《头号玩家》《失控玩家》都是这种内涵的典型表征,我对这种表征的态度从好奇逐步变为厌倦),首先它是个赛博空间。所以其实这样一种原始的“元宇宙”早就在陪伴我们了。当然,这里所谓的“空间”其实是一种隐喻。表面上看,数字文档的累积跟把许多书放到书架上差不多。手机相册、收藏夹……这些其实都犹如数字环境下的“赛博书架”——本文也将以此作为通称。
整理“赛博书架”不是在与真正的三维空间互动,不断把认为值得看的公众号文章存进收藏夹,在我看来是处理着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
在物理现实中,书架是一件形状与结构相对稳定的家具,它的容量往往比较有限,毕竟大多数人的家里并不能容纳图书馆规模的书架。我家的小书架一直处于满到没地方放书的临界状态,我甚至常常不得不把一小部分书堆到地上。但赛博空间是多么广袤和巨大!很少有人说“我的微信收藏夹完全满了,我必须删掉很多东西”——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太允许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了。
收藏夹很大,每篇文章的链接所占的地方也极小。因此,整理收藏夹的焦虑感,主要不是来自空间的不足,而是数量的剧烈扩张,是“我保存了这么多文章,竟然几乎一篇也没看过”的那种荒诞感,齐泽克曾用“互消性”去形容这种状态。它和网上购物的道理是类似的:在现实中的超市里,我们永远不会发明“清空购物车”的说法,因为那没有多困难;这种表达必然出现在几乎可以无限累积购物车条目信息的电商平台,出现在数字空间。
“赛博书架”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可以随意重组,我在网盘里想建立多少个文件夹都可以,我想把不同的文章链接标记在不同的标签下也完全没问题……换句话说,这个“赛博书架”有多庞大多复杂,几乎只是取决于我们对环境的改造。“赛博书架”易于调整,我们也必须学会调整它。文献整理软件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其中我们可以建立许多不同的子类目和检索标签,以方便随时查阅著作和论文。换言之,在数字生活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单一的书架,而是一个随时可以变动的书架。借用凯瑟琳·海勒的概念,它是不断“闪烁”的,变动不居的。为此,我们不仅仅整理“书”,而且需要亲自打造一个适宜使用的“书架”,甚至是个微型图书馆——这是“元宇宙”赛博生活自由自在的一面,却也是让它反而不那么轻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