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山乡巨变,勇攀文学高峰。中国作协实施的“两个计划”,是关系文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是助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百花文艺出版社作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共同发起人和首批加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出版社,一年来感触颇深的有两点。
一是秉承系统观念的精妙顶层设计。从心怀“国之大者”的立项初衷,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倡导;从协调各方组织推进,到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从出版前改稿、反复锤炼的精雕细琢,到出版后研讨、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从为文学“出海”设计的“扬帆计划”,到为文学影视转化牵手的“迁徙计划”……全要素、各环节、多门类的合力支持和联动机制,无不体现了对作家的真诚、对作品的敬重,无不体现了应对新媒体时代现代传播格局、彰显文学“母本”作用的良苦用心。
二是涵养并营造良好文学生态环境。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创造力和所能达到的文学高度,创作周期长、耗费心血大,因此作家对合作方的期待也更高,这也是对出版社品牌特色、经济实力、编辑和推广能力的综合“体检”。对于中小型文艺出版社和文学期刊编辑来说,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在于,拿不到好稿源或需排队等数年。“两个计划”的实施恰逢其时,不仅激发了更多作家创作的欲望,也激活了地方文艺出版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编辑能够更加自信、主动地向作家约稿,还能够结合地域独特资源优势,为文学百花园贡献更多的色彩和风景。
聚焦“出精品”,我们充分发挥书刊互动优势,借助《小说月报》《科幻立方》等文学期刊身在文学现场的特点,及时捕捉作家朋友们的创作动态和读者的阅读需求,持续培育精品生产的优质土壤,努力提升全链条服务水平;我们突出强调文艺出版的专业性,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保持定力和耐心,持续提升编辑“四力”,为作家助攻,为作品赋能;我们专注推动作品经典化过程,用心做好“出版+”这篇大文章,努力将文学作品数字化、有声化、影视化,以用户思维、流量意识来布局融合出版,通过百花文学奖、百花文艺周、中国作家公开课等释放文学潜能,拓宽文学边界。
近年来,我们全力拓展小说板块,先后实施了“百花主题出版工程”“百花精品出版工程”“满天星计划”等项目,先后出版了陈毅达的《海边春秋》、尹学芸的《岁月风尘》、赵本夫的《荒漠里有一条鱼》、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文清丽的《从军记》、肖勤的《血液科医生》、卢一萍的《少水鱼》等数十部优秀作品。目前在制的原创长篇小说包括于青的《捕手游戏》、王方晨的《地啸》、衣向东的《曾在兵营扛过枪》、王秀云的《请沿当前道路行走》、王铭婵的《追灯人》、尹洪东的《东野三世》等十余部作品。其中老藤的《草木志》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从柳青先生创作《山乡巨变》的清溪村,到茅盾先生的故乡乌镇,我们一次次向文坛先辈和文学经典致敬,又一次次整理行囊再出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抵达“群峰巍峨、百花盛放”的理想之地。
(作者系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