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身 份”

韩敬群: 素人写作

2023年6月24日晚,我从家出发,一路向东,来到朝阳与通州交界处,传说中的皮村。范雨素和她的朋友们已经守候多时。我去给皮村文学小组做一场有关阅读的讲座。每个来皮村文学小组讲课的人都是义务的,这里很简陋,听众也不多,但每一个人都包裹着热情,他们对阅读的投入、对文学的喜爱一览无余,不需修饰。

2023年1月,范雨素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久别重逢》。全书以她那篇关注度极高的《我是范雨素》为开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朴质直白的语言写了她如菜籽般的人生,如旷野之风吹向文坛,引起很多人注意。

这一年,中国作协一直在强调“向人民学习”,作协的大门要向基层作者敞开。在3月份组织的“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活动周”第一期活动中,范雨素受到特别邀请,与知名作家、文学名编面对面畅谈,在文学平等的场域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将继续为每个逐梦奋斗的普通人书写。”从事快递行业的“90后”诗人王二冬说。为普通人书写,而书写者也是普通人,也就是素人。素人写作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一个概念,特指来自民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百姓的写作。因为扎根于生活、根植于真实的内心,没有功利心的羁绊,没有写作技法的规训,他们的写作更本色、更自然,与生活的真实互为表里,因此更能赢得普通读者的喜爱,从杨本芬到范雨素都是如此,广受关注的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也是如此。

2024年,十月文艺即将推出许言午的长篇小说《扬兮镇诗篇》。这个默默无闻的作者的书稿,难得地得到了我们一审、二审编辑的一致推举:“许言午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位素人作家,但《扬兮镇诗篇》的完成度令人惊喜……每一笔都是准确的,放松的,如同功底深厚的舞者,在台上的每一个舞姿都恰到好处。”素人也好,绚人也罢(《诗经》上说,素以为绚),文本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期待大家名家们不断贡献精品力作,也期待范雨素、胡安焉、许言午带给我们文学的蓬勃生气。

何平:被标注的身份/写作者

2023年,以大众传媒和文学出版关注度为指标,除了成名作家,“被注意到”的写作者有:一类是传统文学系统新陈代谢的青年作家;另一类则是聚集在豆瓣、微信公众号、B站、快手、小红书等网络新媒体的写作者(不包括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学)。他们往往被刻意标注出身份或者从业经历,成为“斜杠”写作者。已有批评指出过度催熟式收割对青年写作的伤害,且不论他们。另一类的写作者,有标注了平台身份的,像B站网友的《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小红书和微博诗集博主的《星期六我们散步去吧》、人间后视镜工作室和单读的快手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等;也有以曾经或现在的职业身份做标签的,如李世伟《村庄的大地》、范雨素《久别重逢》、王计兵《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赶时间的人》、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王柳云《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韩仕梅《海浪将我拥起》、另一只猫《我在白沙做馒头》和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等,陈年喜《炸裂志》2023年也得以再版。他们,保安、保姆、外卖员、快递员、保洁、农民、做馒头的、大厂女工和矿工等,这些从业经历纷纷被大众传媒起底,成为“被标注的身份/写作者”。我谨慎地不使用传统的打工作者和新的素人写作,来命名这些不在传统文学谱系的写作者。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网络助推的文学平权,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写作者,大众传媒、出版界和文学界依然刻意强调写作者被起底的身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无业、低收入群体或者传统意义的劳动者,才标注出职业,被选择性关注,也反映出大众传媒、出版和文学界命名能力的贫乏。但即便如此,文学(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已是事实,这部分写作者被看到和注意,拓展了今天中国文学版图。

2024-01-03 1 1 文艺报 content73022.html 1 “身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