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青辰是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2002年,她带着两部长篇儿童小说《山诱》和《LOVE天长地久》从成人文学创作转入儿童文学时,已有整整10年的创作经历。1992年,还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的韩青辰,在《南京大学报》发表散文处女作《青青草》。1995年大学毕业,韩青辰分配到江苏省公安厅宣传处,成为《警方》杂志的一名记者。警察和记者这一特殊身份,让她可以到很多常人去不了的地方去深入生活,看到很多常人看不到的现象,比如监狱、刑场、看守所、戒毒所、少管所、收容所,接触到死刑犯、重刑犯、毒贩、经济犯、少年犯、流浪儿,由此发现了一个久被“忽视”了的问题少年群体——少年犯或犯人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命运让韩青辰震惊与痛心。无论是采访警察英雄,还是面对罪犯,特别是少年犯,她习惯从童年谈起,从家庭谈起,希望以此为切口,揭开犯罪的根源,找到疗治的良方。她认为童年决定一生,问题人生源自问题童年,问题儿童源自问题家庭。“人性极地”的观察让她停止了成人文学创作,而选择以“警察—少年”为主要人物关系的“问题儿童”小说创作,希望“用文字守护孩子们的童年”,“用儿童文学疗治人间”,为新世纪儿童小说创作开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写实新路。
在韩青辰的儿童文学观里,给儿童“真实的世界”和给儿童“励志的情感”是统一在教育儿童做一个“真实的人”的主题下,这源自她30年从警经历中对“儿童的发现”和对“问题儿童”的思考,因而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是负重前行,融汇了警察、母亲与儿童文学作家三重身份,在人性中讴歌童心,在成长中守护童年,在逆境中向光而行,创作了一批反映问题儿童逆境成长的励志小说。
纵观韩青辰文学创作30年,儿童小说占据三分之二。她在儿童文学园地里专心耕耘儿童小说营地,高扬着“写实励志”的旗帜。写实既是题材也是方法,励志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精神力量。而她的儿童写实小说几乎都与她从警职业有关,警察的职责、母亲的天性和做人的良知,让她“偏爱那些苦难和不幸中的孩子”。而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正是韩青辰转身投向儿童文学的初衷。因而她的写实文学不是简单地记录问题儿童的生存状态,而是讲述孩子与大人——他们的父母、老师、警察叔叔等“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她希望在作品里实现大人与孩子之间灵魂与灵魂的平等对话,因为少年失足是家庭与社会的大人们首先要负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里的问题少年群体,到《小证人》里勇敢上堂做证的冬青;从《因为爸爸》里英雄之子金果灵魂的苏醒,到《我叫乐豆》中迎难而上的留守儿童幸福生活在蒲公英之家,韩青辰以儿童写实小说讲述了近20年来发生在民警与边缘孩子之间的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一茬又一茬孩子战胜逆境向阳而生的心路历程,走出了一条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相结合的儿童写实小说创作新路。
现实主义文学以其现实的震撼力及其批判精神,往往会起到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拐点。中国新文学是在鲁迅《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呐喊中诞生的,新时期儿童文学也是在刘心武《班主任》中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中复苏的。刘心武《班主任》里的宋宝琦、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里曾经“迷失的一代”、刘厚明《黑箭》里的工读生玉柱,都是那个时代的失足少年。遗憾的是此后关于问题儿童的小说创作很少有人追踪,似乎成了创作禁区,直到新世纪警营作家韩青辰带着《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出现,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变。这部多视角反映问题少年的报告文学集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不仅是对韩青辰创作的肯定和激励,也反映了儿童文学界对问题儿童小说创作的重视,以及通过评奖表达的态度与导向。韩青辰此后一发不可收,推出了《每天都在失去你》《小证人》《因为爸爸》《我叫乐豆》《中国少年》等多部长篇写实小说,深化了她对现实主义与英雄主义两相结合的现实题材小说创作的深度思考,不断给儿童文学创作带来新气象与新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韩青辰的儿童小说创作回归了儿童文学与儿童问题密切联系的五四儿童文学传统,回应了新时期儿童小说对儿童问题的文学反思,回答了新时代儿童文学如何反映儿童问题的基本原则,不仅丰富了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创作的艺术形态,而且有承前启后的文学史价值。
新世纪以来,韩青辰以写实手法讲述问题儿童逆境成长的故事,塑造了从“小流氓”“小乞丐”到“小英雄”“小好汉”的儿童形象,反映了韩青辰儿童小说创作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读者明显地感觉到,新时代韩青辰的儿童小说创作,多了破土成长的力量与向光飞翔的快乐。《小证人》里自我革命的冬青,《龙卷风》里叛逆的“我”,《因为爸爸》里的金果、《永不放弃》里的残疾女孩明珠、《中国少年》里的俞子航、方微微、秦思宇、李莱迪、董博五位少先队员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不认命、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劲,都有一种向光、向善、向未来的精气神。韩青辰塑造了一系列逆境中成长的新时代儿童形象,她也和自己笔下的儿童形象一起成长,成为人们观察新世纪以来儿童生存现状与儿童小说创作发展的一面镜子。
(作者系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