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中国

瞧一瞧那人间会馆 品三品这天下窝头

话剧《窝头会馆》剧照(图片源自“龙马社”微信公众号)

序一

□张国立

刘恒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北京的风韵底色深深地刻在他心里,流淌在他的笔下。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就深深觉得他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当中,更是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经历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交织成了那个时代一个底层人的心理状态和欲望。这欲望汇成了一股力量,在旧世界崩溃、新世界来临时迸发。这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的作品。

何其幸运,一个时代,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编剧,把他的所思所想凝练成一部戏剧作品,记录、流传。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文本,希望我们的创作没有辜负刘恒兄写下的每一个字。

更加幸运的是,现在和我一样痴迷于舞台的创作者非常多,并且他们都还年轻。每次走进剧场,我都能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对戏剧深深的热爱。我们一起带着“求真”的初心,传递着“真实”的力量,希望能留下一些值得被时代保留的东西,就像《窝头会馆》一样。

序二

□郭德纲

我自幼学艺,说书、唱戏、说相声。但我没想到,人到中年竟然演了话剧。话剧在艺术种类里面算是上品的。清末民初的文明戏和话剧很相似,简单形容就是话剧加唱。如果把唱腔去掉,那么文明戏的演员、剧情、表演、服装、布景、道具就是话剧。我幼年遇见过几位文明戏的老艺人,通过他们的讲述,我能感受到舞台上的那种魅力。激昂慷慨的大段台词、情绪波动的真哭真笑,根据社会真实事件演绎的大批时装剧目,都很让我感慨。

艺术圈里对话剧是很尊重的,不是所有的演员都能演话剧。它要求有台词的功底,对人物刻画的理解。而且不同于影视拍摄,话剧要求的是一气呵成,完整表演一个故事。

导演张国立先生和我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提了一个要求,必须得是国立老师来执导,否则此事难成。因为国立老师与曲艺界有渊源,我们私交很深。这些相声演员来演话剧,需要专业素养高的导演来把握,更需要和我们能交心。导演应允后,此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前我知道有话剧《窝头会馆》,但遗憾的是没看过现场。窝头是好东西,传统相声《窝头论》里曾经说过:美哉,窝窝兮。为物最妙,天地之所产,兼人力之所造。玉米为之主体,黄豆为之掺搅。观其形为将军之帽。察其色似帝王之袍。一日三餐胜似美酒羊羔。遇稀粥而亲密,配葱酱而逍遥,兑卤虾而合好,配腐乳而绝妙。孔子得之何愁陈蔡,颜子得之何必瓢饮。淮阴侯少年无缺何乞漂母,梁武帝台城巡狩焉能饿倒,富翁言粗糙难咽,吾爱如骨肉至交。

说得好听,但没什么人觉得窝头是珍馐美味。很多人一听窝头,就觉得它代表着苦难和贫穷。“窝头”两字确立了故事的基调,不是皇宫,不是科学家,不是大理论,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而且是老百姓的日子。“会馆”两字,意义深远了。金碧辉煌的也是会馆,四壁坍塌的也是会馆。窝头会馆?那您得好好琢磨了。

编剧刘恒先生是个高人,怹的艺术成就不需要我赞美。《窝头会馆》从剧本围读到搬上舞台的这几年里,其实我一直在咀嚼这个窝头后面的东西。在感慨刘恒先生的文字功底的同时,我悟出了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三幕戏,不大也不小。苑大头背着货架上场,到中枪死在儿子怀里。我躺在台上,看着幕布徐徐闭上,心里想的就是一句话:认真活,随便死。

序三

□于 谦

早些年我就觉得《窝头会馆》真是一个好剧本。到了2022年,我有幸参与排演了德云社和龙马社联合制作的大型话剧《窝头会馆》。通过长时间地研读剧本、深挖人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文本的高妙之处。

在此之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倾力打造了这部剧作,五星荟萃,铸成经典,现今已是众人仰望的存在。这就是艺术的魔力,是艺术家的魅力,是所有创作者的能力,更是一剧之本所提供的动力。

文本用精妙的台词展现了一段浓缩的历史,用诙谐的调侃描写了百姓的艰辛,用朴实的对白表达了底层人生存的智慧,用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一个灰暗的时代背景,堆砌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用超强的文字功力给予了表演者强大的支撑,让演员深陷其中,让观众欲罢不能。这造就了剧场里的理想状态:演员是疯子,观众是傻子。一部经典也就此诞生!

然而,经典不应该止于膜拜,更应该用于学习。表演如是,剧本亦如是。话剧是导演对剧本的解析,表演是演员对人物的二度创作,而剧本才是一台大戏的基础。正所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因此,应该让每一个喜爱文学的朋友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喜爱艺术的朋友都能从剧本阶段享受到自己内心的创作过程,尤其是这样的好剧本!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写下来用以支持刘恒先生将话剧《窝头会馆》文本整理出书一事。顺致敬意!

2024-11-01 1 1 文艺报 content76783.html 1 瞧一瞧那人间会馆 品三品这天下窝头